顯示具有 管理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管理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誰殺了我的牛?

有一位教授
認為現在的人很容易安於現狀
總覺得這樣就好,可以過就好了
沒有"過更好生活"的想法
於是決定帶他的學生到一座貧窮的村莊去看看
他們找了一個人家
決定借宿一宿
一進到家中,學生們不敢相信有人是過這樣貧困的生活
不過後來他們發現原來這家人有一隻牛
這一隻牛支撐這家人的生活,擠擠牛乳等等
隔天一大早
教授和學生們趁主人們還沒醒來時
準備動身回去
這時教授將學生帶到那頭牛的旁邊
問學生說誰可以殺了這頭牛
學生全部錯愕,想說怎麼可以殺了牠呢
那這家人要如何生活
正當學生們在想時
教授拿出一把刀朝牛的喉部給割了下去
學生們全部都愣住了,無法理解教授為什麼要這麼做
之後教授就帶著學生離開了.....

一年後
他們再度回到這個村莊
學生想起去年的那件事,非常擔心那家人現在是如何生活
來到了當年的地點,發現那戶破舊的房子已經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看來生活富裕的人家
心想他們是不是已經搬走了,後來這塊地被別人買走了
學生們敲敲這戶人家,
發現來應門的男主人竟然是去年那戶人家的男主人
學生們非常好奇的想知道這一年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男主人說不知去年是哪個人竟然殺了我們家的牛
當時我真的絕望到了谷底,不知該如何繼續生活
不過我想想我還有妻兒,一定要找出一條路生存
於是把家中後院給整理一下,灑點種子種點菜
沒想到種出來的菜比我想像的還多,
於是我就把多餘的菜拿出來賣,
再把賺到的錢拿去買更多不一樣蔬菜的種子
沒想到我竟然能賺的比以前的還多
給妻兒過更好的生活
這時學生突然明白了教授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 以下摘錄於 天下雜誌 ==
美國超人氣激勵大師卡密歐.克魯茲(Camilo Cruz)在最新暢銷書《誰殺了我的牛?》中藉著一則跟「殺牛」有關的小故事,將牛比喻為我們經常替自己找的各種藉口、理由,清楚闡釋「放任藉口主導人生」時可能發生的情況。作者指出,每個人實際擁有的牛比願意承認的還多,他以簡單而幽默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擺脫這些讓人表現平庸的惡習與念頭。

名叫「平庸」的敵人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深受「牛」的羈絆;有人雖然知道,卻照樣關照餵養這些「牛」。為什麼?因為這些「牛」讓他們待在安適區,安然接受這些平庸的狀態。這些人自願把「牛」照顧好,以擺脫成功的責任,然後把自己的不幸怪到其他地方,對任何事情都有一番藉口。

如果突然失去了可以為自己的平庸辯解的藉口,我們就只會剩下兩種簡單的選擇:為自己的情況擔起完全責任並開始改變(成功),或者接受我們無法掌控人生的事實並且認輸(失敗)。

只剩改變或認輸這兩種選擇時,該選哪條路似乎就很明顯了。

平庸比失敗還糟,跌落谷底至少還可以迫使我們重新檢視環境,考慮其他選擇。平庸則不一樣,平庸的最大危險在於它是可容忍的,讓我們習慣成自然。在此分享我前些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剛好可以說明這點:

一名男子去拜訪老農夫,老農夫也是知名的獵人。男子一到農場,看到農夫的獵犬趴在中庭,看起來顯然不太舒服,好像有什麼事情困擾著牠,讓牠猛吠,不斷地哀嚎。男子看了這種情況幾分鐘以後,問農夫是什麼原因讓這隻可憐的傢伙那麼不舒服。

「別理那隻老狗,」農夫說,「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

「你帶牠去看過獸醫,看問題出在哪裡了嗎?」男子問。

「何必麻煩?我完全知道那隻狗怎麼了,牠不過是太懶而已。」

「但是那和牠的哀嚎有什麼關係?」

「他現在趴的地方,剛好有釘子穿過木板,刺到牠的腿,讓牠很不舒服。所以後來他每次趴在那裡,就會又吠又叫。」

男子睜大眼睛驚呼,「牠為什麼不乾脆換到其他地方?」

農夫說,「我想是那根釘子對牠造成的困擾還不夠大吧。」

你認識的人當中有人符合這種情況嗎?你自己呢?周遭是否有惱人的事物讓你始終無法過應得的生活?如果有,現在就下定決心採取行動,從此擺脫讓你無法享有真正滿意人生的「牛」。

一號牛:自我安慰

「我痛恨我的工作,但我不該抱怨了……,至少還沒失業。」「我的婚姻可能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至少沒有天天吵架。」

一號牛的危險在於,認為自己還算不錯、甘於現況的人並不覺得有必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號牛:不是我的錯

「我無法成功是因為另一半不支持我做任何事。」「如果爸媽沒離婚,或許我的人生就不會亂成這樣了。」「我的事業無法成長是因為經濟太糟,政府可以多幫忙企業主就好了。」

應該殺掉這頭牛的最大理由是,如果對自己坦白,就會了解發生在身上的一切大多是自己造成的,跟父母、老闆、經濟環境或其他東西無關。即使是我們感受的負面情緒,也是自己造成的。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諾的名言最能說明這點,「除非你同意,沒人能讓你感到自卑。」

三號牛:一切都是命

「我爸有酒癮,我想我也會步上他的後塵。」「我沒念什麼書,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多大成就。」

熱門影片「洛基」走紅後不久,飾演洛基的席維斯史特龍有次受訪,被問到其中一個場景。在那幕中,洛基說,「我那不太精明的老爸告訴我,我先天不是很聰明,所以最好善用身體。」
電影劇本是史特龍自己寫的,他坦承常聽父親講那句話。他接著說,有好一段時間,那個自我設限的想法讓他無法看清自己的潛力。當他不再相信那些話,開始相信自己後,人生也跟著改變了。

相信自己不過是認清自己的優點與天賦,接受它們,並開始運用。擺脫這種「牛」的解放感,可以讓你張開眼睛,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機會。

四號牛:完美主義

「我準備好全心投入以前,不想先嘗試新事物。」「在我還不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以前,不想先動手。」

完美主義也是最糟的一種「牛」。理由很簡單:那是「牛」偽裝成想要的水準。經過裝飾後,完美主義看起來反而比較像美德,而不是壞習慣了。

「如果值得做,就應該把它做好,否則乾脆不要做,我就是這樣的人。」你聽過這句話嗎?誰能反駁呢?聽起來好像是種負責、致力、堅持卓越的感覺。問題是,對很多人來說,那也變成一種藉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值得做,值得我們嘗試,那就做到對為止。」所以你應該儘快動手,從今天就開始。

五號牛:自覺無能為力

「我對那種事向來不在行。」「小時候就養成的壞習慣很難戒除。」

我們覺得自己受到的限制,大多是和個人能力有關的荒謬想法。

對於任何限制不要毫不質疑就照單全收。不能因為沒有試過,就假設自己對某件事不在行。我們都是從做中學習、獲得經驗。所以如果你想殺了這種「牛」,就必須去實踐。

六號牛:人生大道理

「關鍵不在輸贏,而是在過程。」「學問好不如人面廣,而我一個人也不認識。」

為了讓藉口聽起來不太像藉口,我們經常會竭盡所能地援引一些看似深奧的理論。

我認識一個人,他經常引用「學問好不如人面廣」這句話來解釋職場生涯的不順遂。他畢業以後從沒進修過專業課程,也從不主動參與工作以外的事物。他認為,自己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是沒有跟對人。

這些觀點的最大問題在於,一旦認同這些觀點,通常就會以它們做為生活準則。因此,採納任何新的指導原則之前,都應該思考它的來源。你覺得那句話最初是誰先提出的?我猜應該不是贏家。這隻「牛」可說是平庸的最佳註腳。

七號牛:自欺

「我隨時都可以戒菸,只是還沒下定決心而已。」「我沒有超重的問題,況且胖一點比較討喜。」「我沒有辱罵孩子,那是愛之深,責之切。」

這些想法都欺騙我們相信自己真的沒問題,即使有問題也不嚴重,或是事情非我們所能掌控。這些藉口往往和我們不願戒除抽菸、飲酒或暴食等惡習有關。

以上這些「牛」都有一個共通點:讓我們陷入平庸。擺脫這些「牛」的第一步,是先從日常的用字遣詞中排除這些說法,這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操之在己。

一點點哲學

把一大盆水,潑向一塊石頭,石頭並不會有任何反應。但是若把這一大盆水,每天用一滴的量,滴向石頭同一個位置,日子久了之後,水滴落下的這個位置,或多或少出現凹下的痕跡。

我的好友A君,看似每天忙於工作之中。但在上班時,只要有指縫時間,他一定上網找他要的資訊。剛開始他想找些社會脈動,為了將來創業所需。無奈在充斥誘人資訊的網路世界,看八卦,找樂子,下載影音,玩麻將已漸漸取代了他的指縫時間。最後,已把這些耗費時間的舉措,延伸至下班後、假日裡。

日前與他一起用餐的機會中,他聊到自己也不知道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但是看在我的眼裡,我發現他在還沒學會並具備創造能力時,他已經把自己的時間獻給安逸了。

上班,需要時間。
上網,需要時間。
偷閒,需要時間。
飯局,需要時間。
牌局,需要時間。
撫平情緒,需要時間。
宣洩壓力,需要時間。
看綜藝節目,需要時間。
看新聞八卦,需要時間。
聊是非廢話,需要時間。
一個人靜一靜,還是需要時間。

過去,我一直鼓勵他走出來學習,利用下班時間,跟著我進教室學習。

學習時間管理。
學習待人處世。
學習個人抗壓。
學習危機處理。
學習溝通表達。
學習人際關係。
學習生涯規畫。

就像聲寶集團創辦人陳茂榜先生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在白天工作的8個小時,而是晚上7點到10點的時間,我們拿來投資做什麼?

我希望不影響他白天的工作情形之下,讓他也能為自己具備創業家精神與能力。可是他一再躲回自己,每一天,一點點築起來的舒適圈。現在,他還沒找到人生方向,他已經無情地揮霍自己的時間,等到他已經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呢?他還需要時間準備哩,別人花兩三年準備眼光與能力,也許A君天資聰穎,只需一年半載就可以學會創業本事。

但是,等到他準備好了呢?機會早就已經不再了.....

身旁許多朋友跟A君一樣,把時間一點點建構在低價值的事物上,機會一旦來臨,他們將拿不出東西來跟別人競爭,因為,他們還沒能來得及準備自己的價值。

準備眼光與能力,需要時間的累積,就向滴水穿石,一點一滴或許無法撼動人心,但日子一久,我們將看見成果的累積。

A君一直奢望自己哪天能轟轟烈烈地出人頭地,一點點哲學對他來講似乎很難吸引他聯想未來的成功,殊不知我已再他身上看到一點點哲學的威力。只是,他把一點點哲學用在安逸上。而老師教我們,把一點點哲學,用在學習上。

晚上7點到10點,你拿來做什麼?

一隻兔子在山洞前寫文章,一隻狼走了過來,問:"兔子啊,你在幹什麼?"
兔子答曰:"寫文章。
"狼問:" 什麼題目?
"兔子答曰:"《淺談兔子是怎樣吃掉狼的》。"
狼哈哈大笑,表示不信,於是兔子把狼領進山洞。
過了一會,兔子獨自走出山洞,繼續寫文章。

一隻野豬走了過來,問:"兔子你在寫什麼?
"兔子答:"文章。"
野豬問:"題目是什麼?
"兔子答:"《淺談兔子是如何把野豬吃掉的》。
"野豬不信,於是同樣的事情發生。

最後,在山洞裡,
一隻獅子在一堆白骨之間,滿意的剔著牙讀著兔子交給它的文章:
題目是:《一隻動物,能力大小關鍵要看你的老闆是誰》


這隻兔子有次不小心告訴了他的一個兔子朋友,這消息逐漸在森林中傳播;
獅子知道後非常生氣,他告訴兔子:"如果這個星期沒有食物進洞,我就吃你。"

於是兔子繼續在洞口寫文章。
一隻小鹿走過來,"兔子,你在幹什麼啊?"
兔子答:"寫文章"
"小鹿問:什麼題目?"
"兔子答曰:"《淺談兔子是怎樣吃掉狼的》。"
"哈哈,這個事情全森林都知道啊,你別胡弄我了,我是不會進洞的"
"我馬上要退休了,獅子說要找個人頂替我,
難道你不想這篇文章的兔子變成小鹿麼?"
小鹿想了想,終於忍不住誘惑,跟隨兔子走進洞裡。
過了一會,兔子獨自走出山洞,繼續寫文章。

一隻小馬走過來,同樣是事情發生了。
最後,在山洞裡,
一隻獅子在一堆白骨之間,滿意的剔著牙讀著兔子交給它的文章:
題目是:《如何發展下線動物為老闆提供食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獅子越長越大,兔子的食物已遠遠不能填飽肚子。
一日,他告訴兔子:
"我的食物量要加倍,例如:原來4天一隻小鹿,現在要2天一隻,
如果一周之內改變不了局面, 我就吃你。"

於是,兔子離開洞口,跑進森林深處,他見到一隻狼。
"你相信兔子能輕鬆吃掉狼嗎"
狼哈哈大笑,表示不信,於是兔子把狼領進山洞。
過了一會,兔子獨自走出山洞,繼續進入森林深處
這回他碰到一隻野豬----"你相信兔子能輕鬆吃掉野豬嗎"
野豬不信,於是同樣的事情發生了。

原來森林深處的動物並不知道兔子和獅子的故事。
最後,在山洞裡,
一隻獅子在一堆白骨之間,滿意的剔著牙讀著兔子交給它的文章
題目是:《如何實現由坐商到行商的轉型為老闆提供更多的食物》


時間飛快,轉眼之間,兔子在森林裡的名氣越來越大。
因為大家都知道它有一個很厲害的老闆。
這只小兔開始橫行霸道,欺上欺下,沒有動物敢惹牠 ,
兔子時時想起和烏龜賽跑的羞辱。
牠找到烏龜說:" 三天之內,見我老闆!"揚長而去。
烏龜難過的哭了,
這時卻碰到了一位獵人,烏龜把這事告訴了他。
獵人哈哈大笑,
於是森林裡發生了一件重大事情,
獵人披著獅子皮和烏龜一起在吃兔子火鍋。

地下丟了半張紙片歪歪扭扭的寫著:
《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還有強中手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森林裡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兔子吃狼的故事似乎快要被大家忘記了,
不過一隻年輕的老虎在聽說了這個故事後,被激發了靈感。
於是他抓住了一隻羚羊,對羚羊說,
如果你可以像以前的兔子那樣為我帶來食物那我就不吃你。
於是,羚羊無奈的答應了老虎,而老虎也悠然自得的進了山洞。
可是三天過去了,也沒有見羚羊領一隻動物進洞。
他實在憋不住了,想出來看看情況。

羚羊早已不在了,他異常憤怒。
正在他暴跳如雷的時候突然發現了羚羊寫的一篇文章
題目是:《想要做好老闆先要懂得怎樣留住員工》

生命中的鵝卵石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
希望在20出頭的生命裡,做一件到80歲想起來都還會微笑的事 !
這是電影「練習曲」觸動人心的幾句話語。
年輕時要勇於製造回憶,當你年老的時候就是品嘗這些回憶的時候。

在一次上時間管理的課上,教授在桌上放了一個空罐子,
然後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個大約拳頭大小,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的鵝卵石,
當教授把石塊放完後,問他的學生道:"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
"真的嗎?"教授笑著問,

然後再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一些,
於是再問他班上的學生:" 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

這回他的學生不敢答得太快。
最後,班上有位學生怯生生地細聲答道:"也許沒有滿",

"很好!"教授說完後,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 然後把沙子慢慢倒進罐子,
倒完後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呢、還是沒滿?"
"沒有滿"全班同學這下學乖了,大家都很有信心的回答說。

"好極了!"教授再一次稱讚這些孺子可教也的學生們。
稱讚完了後,教授從桌子底下拿出一大瓶水,
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

當這些事都做完後,教授正色的問他班上的同學:
"我們從上面這些事情學到了什麼重要的功課?"

班上一陣沉默,然後一位自以為聰明的學生回答說:
"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要逼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這位學生回答完後心中很得意地想:"這門課到底講得是時間管理啊!"

教授聽到這樣的回答後,點一點頭,微笑道:
"答案不錯,但這並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要訊息。"

說到這裡,這位教授故意頓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學掃一遍後說:
"我想告訴各位最重要的訊息是:
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

首頁